職場上的聰明人,從不拼命工作
發(fā)布時間:2023-11-24 15:27:00 瀏覽:541
馬爾科姆·格拉德威爾在《異類》一書中提出了“一萬小時定律”:所謂天才并非天資超群,而是在某件事上付出了持續(xù)不斷的努力。10000小時的錘煉,是普通人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。
10000小時有多長?
按每天工作8小時,一周5個工作日換算,大概是5年。
如果把這個時間延長到8年、10年、15年……那我們身邊應該有不少人會成為其所在領域的專家,特別是那些勤勤懇懇、拼命工作的人。
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。
實際上,絕大多數(shù)人都是“低品質勤奮者”,常常陷入沒有意義的瞎忙,拼命努力卻沒能換來成長,升職加薪更無從談起。
30歲,我還在公司底層
前段時間網(wǎng)上有個話題——如何用一句話證明你在公司最底層?“稍等,我去問一下?!?0歲的子琪苦笑道:差不多,平時我也是這么說的。
30歲沒做上管理層,這并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。但如果30歲還像個新人一樣,做著一些底層的打雜工作,就必須警惕了。這正是子琪面臨的困境。
從普通一本上岸211的研究生,她的教育背景并不算差??傻剿厴I(yè)時,有些成績沒她好的本科同學,已經(jīng)奮斗到了小主管的職位上;研究生同學呢,有人本碩階段都是重點高校,畢業(yè)后比她更容易找到好工作。
相比之下,子琪的學歷不上不下,也沒有任何實習經(jīng)驗,因此臨近畢業(yè)時才收到一份普通的offer,公司一般,專業(yè)不對口,薪資待遇更是毫無亮點。
畢業(yè)一年的同學會,子琪聽到同學的月薪,一下子繃不住了。她想過大家的收入會有差異,但沒想到會差這么多。而且橫向比較一下,她的工資差不多是最低的。
之后幾年,子琪的職業(yè)發(fā)展就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(huán),對工作不滿意→裸辭→找不到更好的工作→草率入職→對工作不滿意→跳槽……短短5年,現(xiàn)在已經(jīng)是她的第4份工作,中間的空窗期加起來也有一年多。
是她不夠勤奮?
人力資源師、全媒體運營師、python培訓班、ChatGPT培訓班……工作不順心,子琪就在業(yè)余時間努力,花錢花精力考證、上培訓班。然而,這些努力對子琪的職業(yè)發(fā)展幾乎沒有幫助。
毫無方向的勤奮,投入后又看不到結果,最后只能是越努力越焦慮。
準點下班后,我升職了
表妹貝妮剛進入職場時,幾乎天天加班。
對此,她抱怨連天,可她媽媽卻一邊勸她“吃得苦中苦,方為人上人”,一邊跟親戚們夸贊女兒,說她這么忙肯定是倍受領導重視,才被委以重任。
某天跟貝妮閑聊,我問她每天加班都在忙著什么。
她跟我倒苦水:領導交給她一大堆數(shù)據(jù)表,讓她分類匯總,整個過程既繁瑣又枯燥。
“聽起來好像也沒那么復雜吧?”我很疑惑,“execl就有自動查重的功能啊,分類匯總也可以試試數(shù)據(jù)透視表?!?
“什么?透視什么?”她似乎比我還要疑惑。
我這才知道,每天她都要對照著兩臺顯示屏、一摞打印紙來回看,挑出里面重復的信息,再慢慢地手工分類,整理成表格……
在我的建議下,她先靠百度速成了幾個工作中常用的公式,之后又系統(tǒng)地學習了office辦公軟件。短短幾個月后,她不再需要加班了,還成了辦公室里的“效率達人”。
后來再跟她聊起這件事,她感慨:“我媽常說多吃苦才有前途,可我之前天天加班,還特別被領導看不上,總說我效率低、不夠聰明?,F(xiàn)在花了點小心思提升自己,每天準點下班,大家反而覺得我能力提高得很快,還安排我做內部分享??梢娪行┛嘧⒍ㄊ菑澛?,傻傻吃苦絕對不可能成功?!?
確實,如今各行各業(yè)都在講效率,人工智能都能協(xié)作、繪畫,從事創(chuàng)意工作了。如果我們的思維還停留在過去,認為苦勞就是功勞,加班必有回報,那么早晚會被技術,或者被熟練應用技術的那批人淘汰。
職場贏家,贏在信息差
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,好像她做什么都很順,干什么都能成?
Vivi就是我身邊這樣的朋友,畢業(yè)十多年來,她職業(yè)發(fā)展的速度就像坐火箭,剛畢業(yè)時進入當時最火的房地產(chǎn)企業(yè)做管培生,幾年后跳槽到最熱門的互聯(lián)網(wǎng)名企,如今又在資本爭相追逐的新能源汽車企業(yè)里工作。
好像每一次換工作,她都是離開一個發(fā)展放緩的行業(yè),又幸運地進入下一個風口行業(yè)。
能進入熱門行業(yè)的頭部企業(yè)工作,Vivi當然是勤奮的。職場上穩(wěn)步提升的同時,朋友圈里的她也格外自律,每月都會在個人公眾號上發(fā)近期書單和閱讀筆記,隔段時間就來一場馬拉松。
一個讀書會上,我問她是怎么規(guī)劃職業(yè)發(fā)展的,Vivi笑著說:
“也算不上什么規(guī)劃,只是我發(fā)現(xiàn)很多人都不愿意花太多時間去思考真正關鍵的事。比如跳槽,我身邊很多朋友覺得另一家公司的薪水比現(xiàn)在高一點,根本不做調研就跳過去了,然后就踩了坑。
但我有個習慣,每次找工作之前都會找相關的政策解讀,找這個行業(yè)的報告,找做獵頭的朋友,甚至找到在這個行業(yè)、在這家公司的人去聊聊,把我關心的問題了解個七八成,心里有底了才會做選擇?!?
不僅換工作這樣謹慎,Vivi在做其他事情也是一樣認真。
她的策略是,不盲目開工,而是動手之前動腦先行,先抓住關鍵問題,掌握了足夠多的信息之后,才開始有目標有節(jié)奏地展開行動。
最低品質的勤奮者有兩類。
一類就像是玻璃杯里失去方向感的蒼蠅,既迷茫又拼命,實則是拼命試錯,越努力越是撞得頭破血流。
我剛畢業(yè)時,也犯過類似的錯誤——只知道自己自己不喜歡錢少、事多、離家遠、氛圍差的工作。但我會做什么、適合做什么,市場上有什么崗位適合我,完全是一問三不知。恨不得在簡歷中體現(xiàn)我的方方面面,然后讓心儀公司的HR幫我安排到最適合的崗位。
當然,天降餡餅是不可能的,于是迷茫的我隨便找了一份能糊口的工作,徹底掉進坑里。
好在換工作時,我沒有像子琪一樣草率地選擇下家,而是沉下心來,花了大半年時間為自己做職業(yè)規(guī)劃,然后拒絕了9個坑,接受了一份短時間薪資低,但平臺大、提升快,氛圍也不錯的工作,自此踏上職業(yè)發(fā)展的正軌。
另一類低水平的奮斗者就跟貝妮轉變前一樣,只顧著用最原始、最低效的方法埋頭瞎忙,試圖用戰(zhàn)術的勤奮來證明自己的努力,完全不動腦筋去考慮有沒有更聰明、更高效的解決方案。結果忙得累死累活,身心俱疲,公司裁員時卻是第一個被優(yōu)化的。
稍微聰明點的職場人,是會“偷懶”著勤奮的,這類人明白職場中有80%的工作都是重復的、瑣碎的,因此會動些腦筋提升效率,免于讓自己陷入瑣碎。
但他們的問題是,未必能做好真正關鍵的那20%,因為投入產(chǎn)出比高的工作,往往帶著高風險、高挑戰(zhàn)的面具,一方面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氣接受挑戰(zhàn),另一方面也總有人虎頭蛇尾,最后陷入長時間的水平停滯期,錯過了下一個機會。
最高品質的勤奮者是Vivi這樣的“極少數(shù)”,平時保持自律,一邊勻速提升自己,一邊觀察外部環(huán)境。到達下一個拐點前,他們已經(jīng)掌握了足夠的信息,能夠做出最具勝算的決定,幫助自己大跨步式的提升,站在風口上放大自己的能力。
如果最高品質的勤奮有規(guī)律可循,那一定是:穩(wěn)定的方向×持久的磨煉×明智的選擇。